发布时间:2014/8/21 17:41:02
(此文刊登在《彭城晚报》2008-06-25 )
因为父亲的屡次“暴打”,他早早辍学、游手好闲,最后成了小偷。连检察官都说——
17岁的他,是被父亲“打”进监狱的
其实,该不该打孩子、怎样打孩子里面有很多“学问”
“孩子犯了错,不打行吗?”
“打了之后有效果吗?”
“管他哪,反正要打。”
“现在都被你打进监狱了,你还没有悔意吗?”
“进了更好,在那里能接受教育。”
云龙区检察院公诉科办公室里,男子回答得漫不经心,办案的女检察官脸都被气红了。
男子姓刘,睢宁人,小学文化,再过几天,17岁的儿子因盗窃就要被起诉。
典型案例
他上到六年级就辍学了
因为挨打
小强其实以前(化名)挺讨人喜欢的。7岁开始上学,不仅学习成绩好,而且很活泼,深受同学和老师们的喜爱。
这天,小强闯祸了,玩耍时,他不小心把同学的手给弄破了,消息传到了小强爸爸刘某的耳朵里,刘某气极了。回到家里,把小强一顿痛打。按说,上有一个姐姐,下有一个妹妹的小强,应该是父亲的“宝贝疙瘩”。
其实,小强挨打这可不是头一回,哪怕是犯一点错,就少不了挨鞋底。刘某的理由是:孩子犯错误,就应该打,不打,怎么能长记性。犯了错误就痛打,打完了就不管了,小强的学习成绩直线下降,到了6年级时,厌学的情绪非常严重。
小强告诉家人,他不想上学了。话刚一说出,小强又被爸爸痛打一顿。打完了,按说该劝孩子上学。“不上就拉倒,反正也不是给我们上的。”刘某狠狠地说了一句话。就这样,小强的学也不上了。
他不到下半夜不回家
因为挨打
小小年龄不上学,能干什么?小强整天在街上转溜,打打牌,玩玩游戏,消磨时间。一天到晚不回家,小强说,他不是不想回家,而是怕回家,回家后一句话说不好,就会挨父亲一顿打。
慢慢地,小强迷上了网络游戏。“网络真好,想给对方说什么就说什么,想玩什么游戏就玩什么游戏。”有了这样一个精神寄托,小强白天更不怎么回家了,晚上也是到了下半夜才回。
上网需要钱,小强又没有收入来源,怎么办?小强想到了偷,偷别人的不敢,一天晚上,他偷了父亲的20元钱。
刘某知道后,怎能饶了小强,还是老办法,痛打一顿。小强不敢偷父亲的钱了,但网瘾上来了怎么办?小强就变着法子地向妈妈、姐姐要一点。
他总想早点离开家
因为挨打
一晃,小强17岁了,挨打,一直伴随着他的成长过程,他对自己的父亲是又恨又怕,总想着要早一点离开这个家。去年年底,姐姐从外地打工回来,小强得知姐姐这一年挣了不少钱,趁着家人不注意,小强悄悄地将姐姐打工一年挣的辛苦钱给偷了,而后迅速地离开了家,往市区方向来。在路上,小强一数,正好3500元。
从来没一下子拿这么多钱,小强开始了挥霍。不几日,3500元钱被小强挥霍一空。已习惯于上网、喝酒、打牌的小强,一下子没了钱,他受不住了。这次,他选择了偷,偷别人的。
从去年年底至今年3月份落网,小强共盗窃电动自行车3辆,价值3000余元。4月底,以涉嫌盗窃罪,小强被云龙区检察院批准逮捕。
他服完刑再也不想回家
因为挨打
几日前,办理此案的满检察官约见了小强的父亲刘某。
这是一位50岁左右的农民,对于儿子的犯罪,他的“冷静”让人意外。
“你的儿子因涉嫌盗窃,可能要被判处一年左右时间。”
“判就判吧,在里面接受教训,也是件好事。”
“对于你儿子目前的结果,作为父亲,你认为你就没有责任吗?”
“我有什么责任?”
“比如说,你经常痛打孩子。”
“打,孩子犯错了就得打。”
离开时,刘某的态度都没有变。
小强的态度也挺令人担心。
“服完刑以后,我也不回家。回家又不知道怎么样,反正现在我也大了,以后能养活自己了。”
专家观点
孩子究竟该不该打?怎么打?
离开检察院,有一个问题始终困扰着记者:孩子究竟该不该打?怎么打?
市婚姻家庭指导中心的常爱萍主任说,世上没有“十全十美”的父母,孩子在成长过程中,多多少少会挨父母的打,但一定要科学处理。
她认为,4种情况下打能起到一定作用:
1、如果孩子喜欢触摸一些危险物,喜欢到一些不安全的场所,但由于年龄太小,不能理解自己所作所为的严重性,或者理解了但管不住自己。比如:孩子喜欢拨弄电源插头、开水瓶、玩火等。
2、当孩子表现出某些作为、习惯、心理倾向,而长大后这有可能发展为违法或不道德的行为时。比如:从家里偷钱去买自己喜欢的东西。
3、过于自私、自我中心倾向严重,心中丝毫没有他人的位置。长此以往,上学后很难与同学相处,走上社会后,无法适应社会。
4、父母或老师已多次提醒,但他仍然故意犯规时,或者犯规后还丝毫不认错。
孩子不到3岁不要打,6岁以后要少打,12岁以后不能打
常主任说,3岁以后的孩子处于游戏期阶段,孩子的自主感十分强烈,同时良心、道德感也有了发展,自我统一性开始出现,而3岁前的孩子,这一切都没有出现,或者只是刚刚发展。即使是有的孩子过于顽皮,体罚他的时间也只能提前到1岁半,对于1岁半以内的婴儿是绝对不能进行体罚的。
孩子6岁以后就应尽量减少体罚,而到了12岁就应完全停止了。6岁以后,多数孩子已经进入学校,独立自主意识有了较好的发展,自尊心越来越强,开始努力做事,渴望着凭借自己的能力、勤奋,带来各种成就。这时体罚容易伤害孩子的自尊心,使他丧失成长所必须的成功体验,影响人格的健康发展,养成消极、自卑的人格。
进入青春期后,儿童在肢体运动、认知、道德感等方面日渐完善,逐步形成完整的、统一的自我。如果这时体罚孩子,他会感到这是对自己人格的践踏,产生强烈的抵触心理,一些男孩甚至会产生报复与逆反心理;而且,随着知识的增多,他们会清楚知道父母的这种做法是一种违反法律的错误行为,因而会对父母产生不良印象,认为他们不遵守法律。
常主任提醒说,虽然有些情况下打孩子能起到一定作用,但万不可走向极端:残酷、虐待性地责打孩子,或者没头没脑地乱打一气。同时,打后要讲明道理,告诉孩子下次应该怎么做。
采写/本报记者 张元涛
通讯员 满娇玲 于睿 王磊
版权所有:徐州市博爱婚姻家庭心理咨询服务中心
心理咨询热线 0516-85219202 心理咨询中心地址:江苏徐州市泉山区淮海西路61号第二人民医院东、教堂西隔壁商办楼612室